别迷信市场调研和大数据,那多是自欺欺人

普遍认为,依靠市场调研和大数据,比“拍脑袋”决策要更科学。

但事实上,哪个失败项目,当初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市场调研有时候会“失效”?

尖椒农旅徐志毅

1、目标人群错位

很多老板会向身边人群进行调研。但问题是,老板身边的人群是真实的目标用户群体吗?

一方面,人以群分。身价数千万、过亿老板身边的朋友也多是成功精英人士,而农庄的大部分用户群体,还是最普通的大众。成功精英人士的消费能力、审美,能代表大众吗?

另一方面,老板身边的朋友也多是几乎同龄的60后、70后群体,而农庄的目标用户,多是80后、90后人群。

看似年龄相差并不大,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剧烈转型,70后和80后之间有着巨大代沟,更勿论90后、00后。

、“先入为主”错误

不客气滴说,很多项目的调研,都是先确定了一个结果,然后为了验证这个结果而去补充数据。这就属于典型的“目的不纯”型调研。

曾听一位策划规划界“老人”说过一句话:我们这行业的调研,就看你想要什么结果,我们总能调研出你想要的那个结果。

同一个案例和数据,朝不同方向理解,就能得出截然不同又都合理的解释。

3、调研方法错误

很多人进行市场调研,喜欢用“二选一”。这个东西你喜欢吗?这个产品你会接受吗?——这都是典型的诱导性错误。

比如,桌餐和烧烤,你更喜欢哪一个?用户潜意识就会在这二者之间勉强选择一个。实际上更大可能是,他两个都不喜欢。

这在逻辑学上叫丐词魔术:预设了问题的答案,你不管怎么回答,可能都只是提问者的圈套。

这种把结论放在问题的前提中进行提问的套路,一般法庭辩护的时候,律师常常使用,以获得他们想要的结论。

类似的情况还会有:我们要上一个什么项目,你会喜欢吗?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跟你去向暗恋的人表白说“你喜不喜欢我”一样。你的潜台词是“我喜欢你,我希望你最好也喜欢我”。

这时候,除非用户特别讨厌,一般就会勉强地给你个面子,说“喜欢”!

所以,类似这样“满意度”的调查时,千万不要用类似“非此即彼”的简单方法,而是建议采用“五分法”。即“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五种选项。再具体的,采用PSM模型。

4、不用“负责任”的回答,都不可靠

电影《私人订制》结尾里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冯小刚:假如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需要的人吗?

葛优:我愿意!

冯小刚:要是一亿呢?

葛优:别说一亿了,十个亿都行!

冯小刚:要是一辆车呢?

葛优:那不行!

冯小刚:一个亿你都愿意,为什么一辆车不愿意?

葛优:因为我真有一辆车。

如果没有最后一句的幽默转折,实际上前面的对话,就是我们时常遇到的“调研假象”。

很多庄主要建小木屋。理由是朋友说了,建好之后会经常来住。还有很多朋友说建好之后认购一套。

实际上,建好之后,他们真会来买吗?你信你就输了。

还有的庄园没建好之前,庄主会邀请很多朋友前来游玩。这些朋友都会说:这里环境太好了,太适合周末度假了。可问题是:如果你给他收50元门票,他还会来吗?

5、用户未必真懂自己

当然,消费者未必是撒谎或者言行不一,很多时候他们在说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是错的。

比如你要问游客最关心庄园什么?他们可能会说:环境好。——这固然没错,环境赏心悦目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你把金钱精力都花在环境打造上,他们未必会愿意买单。事实上,他们可能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gsjj/22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