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水彩画描绘了世纪之交的一座中国城市,反映了人们在喧闹街道上的日常生活。相比之下,中国孩子的私有阶级展现了工人阶级坚强的特质。一位年轻的中国母亲温柔地把她的孩子背在背上,而身着华美传统服饰的中国贵族女性展现着精致、优雅。同时,典型的亚洲环境,让人联想到中国艺术的原始肖像原则:所有被描绘的场景,都通过人们精湛的观察力和惊人的精确度创造了每一个细节、配饰、图案、物理特征,甚至是汉字图案的正确表达。
这些插图可能是为澳大利亚的期刊和杂志准备的,是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旅行家和艺术家诺曼·海伍德·哈代(NormanHeywoodHardy,约/-年)创作的。他的生平以及他的遗产鲜为广大观众所知,尽管如此,在艺术圈中,他仍被视为“巴布亚、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的画作的作者,这些画作提供了对土著人的特写、详细的记录。包括岛上的生活,以及岛民和商人之间难以言说的际遇”。通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种族主义将华裔视为“黄祸”的时代,这位艺术家的贡献确实不亚于以积极的眼光描绘中国人。此外,他亲自访问了中国,他揭示了风俗场景的生动性,同时他也具有对构图结构和对中国生活方式的诠释上的敏锐性。哈代于年离开英国前往澳大利亚,在《悉尼邮报》担任特邀艺术家。他收集澳大利亚原住民材料并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创作了出现在《野蛮南海》(年)中的画作。年,这位艺术家陪同埃米尔·托戴(EmilTorday)远赴刚果开赛。哈代从年起成为皇家人类学研究所的成员。他描绘太平洋的画作被EdgePartington、A.W.F.Fuller和T.A.Joyce收藏。其余一部分艺术遗产由大英博物馆和皮特里弗斯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美术、插画艺术、摄影、游记和新闻等多种概念的融合。尽管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画笔真实地记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但他对中国人的描绘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出于对中国同情和好奇的反映,进而使之成为具有民族志历史价值的艺术品。我们猜测他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的或亚洲社会各种角色中女性角色的偏爱,是由于他与“万国妇女”画报杂志的合作,特别是在年的一期杂志上的合作。他的一些与中国有关的标有“-”日期的插画可能也是打算出版的。令人遗憾的是,他关于中国作品,数量少且知名度低。但仍足以表明他对中国人的描绘堪比他的前任“亚洲的英国之眼”——GeorgeChinnery(-)等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他的同行、美国唐人街场景画家——西奥多·沃雷斯(TheodoreWores)(-)的作品。图片:安妮(亚美尼亚)AniMargaryan(Armenia)
文案:安妮(亚美尼亚)AniMargaryan(Armenia)
编辑:王新星
审核:崔璐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