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

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

///一///

罗伯特·席勒(RobertJ.Shiller),耶鲁大学经济系著名教授之一,现就职于耶鲁大学Cowles经济学研究基地,斯坦利·里索(StanleyB.Resor)经济学教授。席勒教授于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助理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院士、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Society)会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小组成员。希勒教授被视为是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罗伯特·席勒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及市场道德判断、公共选择等方面贡献良多,他长于运用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投机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分析投机泡沫,尤其是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分析金融、保险、公共财政在普通民众未来生活中的广泛影响等。

///二///

《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应如何看待和化解金融危机、如何看待资产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还讲述了在理解人性和人类决策行为的弱点与错误的基础上,应如何有效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并重构全球金融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讲述了美国历史上的房地产市场,回顾了以往房地产市场危机留下的教训;第二、三章解释了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说明为什么次贷危机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不断高涨的房价使得人们盲目乐观,导致人们对于存在的风险以及潜在的高额债务视而不见。房地产泡沫,以及促使泡沫产生并扩大的心理因素,是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最后,面对这次巨大的危机,席勒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短期解决方案,以及防范下一次危机的长期解决方案。社会需要建立并革新可靠的金融制度来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健康,以促使其不断向前发展。通过政府的各项措施使经济重归正轨只是权宜之计,长期的经济政策应该使得金融体系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运作得更好。

///三///

(一)

历史上的房地产市场

次贷危机的核心内容是指始发于年美国住房市场投机泡沫的破裂,进而以金融状况恶化以及全球信贷紧缩的形式引发许多国家的连锁反应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而房地产泡沫是次贷危机和我们正面临的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罗伯特·席勒认为在回顾房地产泡沫前需要吸取没有人关心住房价格长期走势的教训,对美国的住房市场的长期情况做一个分析。席勒给出了-年真实的住房价格指数,同时还有建筑成本、美国人口数量及长期利率等数据。住房价格与建筑成本的比值在年市场加速冲顶的时候出现急剧上扬。同时,住房价格与房租比值、住房价格与个人收入比值也同样急剧上扬。住房价格与经济基本面的这种错位现象,很清楚地表明经济形势极不稳定;同样也说明,在价格进行大规模修正之前,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此外,席勒还给出了几个样本城市真实住房价格指数,揭示了不同城市价格走势的差异。尽管年见顶前不同城市间存在差异,但所有这些价格现在无一例外地正在下跌,且下跌的速度大致与上涨的速度呈反向等比。除不同城市的区域差异外,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不同房产类型也存在差异,低价住房的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表现与高价住房的市场差异很大。次级抵押贷款规模的快速膨胀,刺激低收入购房者购买低价住房,推动住房价格急剧上涨。年繁荣期见顶后,低价住房价格的快速下跌与该市场出现还款拖欠和丧失抵押物赎回权的问题是同步的。

然而,即使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价格走势存在差异,所有价格区间市场价格走势基本是一致的。在低价房、中价房和高价房市场都出现过繁荣,现在,繁荣正开始在这些市场中出现分化。最后,席勒将跨城市价格走势研究推广到跨国走势的研究上,发现住房市场都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繁荣,在90年代见证过衰退,同时还在21世纪早期体验过住房价格的快速攀升,现在又急剧下降。

席勒通过对21世纪早期跨城市、跨价格区间、跨国家的普遍研究,发现有一种广泛而普遍存在的力量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并且这个力量与市场的心理传染有关。

///三///

(二)

泡沫的困扰与非理性繁荣

席勒首先提出,因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于自信,导致美国的领导者们对美国存在的住房价格上涨等问题视而不见。因为这种“过于自信”,在住房市场繁荣期间,大多数机构甚至布什总统等人都认为房地产泡沫不会对整个经济的健康产生威胁,并且泡沫还没有大到必须对政策进行调整的程度。但实际上,本次或其他任何一次引发投机性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繁荣观念的社会传染。这种社会传染将不断提高的可信度注入故事。席勒将其称为“新纪元”故事。这些故事反复向人们证明繁荣将持续发展下去的观念。社会观念的传染类似于传染病的传染,当支持某种观点的公众舆论被不断放大,传染呈螺旋上升,并随即失去控制。在房地产市场投机繁荣的过程中,那些对市场持乐观看法的人很受追捧。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市场上价格的急剧上涨,还听到了别人渲染的类似价格上涨的故事,从而形成了转述性传染。于是,出现了反馈回路:价格上涨增加了“新纪元”故事的可信度,加快了那些故事的传染速度,并由此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这样的回路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环往复。经济学家苏希尔·比坎达尼、戴维·赫尔什雷菲和艾沃·威尔奇认为,投机泡沫有可能由“信息串流”引发。团体中的人们容易忽略自己的信息,但朴素地认为其他人不会犯错误,因而把行动建立在自己感知到的大众信息的基础上时,他们压制自己的信息不被贡献到团体里,久而久之,团队信息的质量就下降了。因此,心理学、流行病学和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如果环境对投机非常狂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催生投机泡沫。

当然,泡沫还有其他成因,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引发泡沫的机制缺乏了解、可调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审查评级机构给予风险很高的抵押债券AAA评级、管理控制贷款监管机构的缺位等。

泡沫期间公众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不再把房子看作可折旧的工业产品,而是开始把住房当成土地看待,土地价值基本占住房价值的50%以上。不仅如此,他们把人为抬高的土地价值作为下一个新均衡的参照,促使城市不断提高建筑密度和新城市不断被开发。

///三///

(三)

房地产业的神话与现实

泡沫的出现强化了人们相信已久的神话——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地产价格势必会强劲上涨。经济学家威廉·鲍威尔提出一个“鲍威尔模型”的推论:与生产工艺和技术进步关系密切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比那些从其属性看与技术进步关系不太密切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更具有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的趋势。根据这个模型,住房成本(至少是住房价格中与机构有关的部分)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然而,实际的建筑成本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也没有表现出很强劲的持续上升趋势。而土地作为住房生产过程中众多投入的一项,城区土地的高价格促使开发商为土地资源寻找更多的替代资源,比如提高城区建筑密度和开发规划新的城区。建设大量全新的城市中心区,使得这些地区拥有老城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并能使得老城区的房价稍微下降。

///三///

(四)

金融危机下的救市行动

美国针对次贷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案,如美联储的降息、寄给个人的退税支票、联邦住宅管理局的还款宽限等都带有救市色彩。所谓“救市”,就是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对不负责任的个人或法人实体采取的救助行动,这些个人或法人实体由于不遵守规则或者没有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使自己身陷困境。除此之外,“救市”还有“破产救济”和“风险和过度交易补贴”的表达方式,往往也含有缺乏公平性和连贯性的意思。美联储启动其定期标售工具救助濒临破产的存款机构,再以不恰当的折扣拍卖了足够多的资金,在纳税人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接收抵押物,这是美联储的救市行动首次超出银行业范围,扩展到了其他行业。这样的后果是美国政府只能或提高公民的纳税额,或提高政府债务或降低政府服务的水准。同样地,美国政府向个人消费者(主要是低收入纳税人)邮寄退税支票和解除对住宅管理局的贷款限制,最终都是让纳税人承担相应的成本。

席勒呼吁面对次贷危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住房房主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可以接受以按揭作为贷款给按揭贷款方的抵押物,条件是要求该按揭的条款要比当时通常所见的条款更合理。通过这种方式,住房房主贷款公司既解决了丧失抵押物赎回问题,又鼓励了远期的经济创新。

此外,席勒还提出了一些短期解决危机的方案。首先,与具体实施的方案同等重要的,是隐藏在这些方案背后的心态。领导人必须在第一时间承认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不能只声称经济转向只是一次普通的转折。其次,必须实施多年的减税措施,注意银行和证券商的资本充足情况,心甘情愿地投入足够的资源确保救市行动能够得到正确实施。因为救市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出现对经济体制和相互间经济信心的丧失,并同时保持一种对社会公平的理想追求。基于这样的考虑,救市的重点应放在防止绝大多数普通人产生悲观情绪。这样一来,就要限制房价,建设更多的城市中心区增大房屋供给,把城市的房价降下来。综合来讲,美国政府应该花费资金重组救市体系,以便这个体系能够在一个更具有系统性的基础上运行。当然,在成功地控制次贷危机不会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必须寻找长期解决方案,防止这种大规模的危机再次降临。

///三///

(五)

金融民主的愿景

席勒认为,次贷危机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使金融走向民主化,采用现代技术把那些合理有效的金融原则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长期来看,只有采取金融民主化的措施,房地产泡沫的发生率才能大大降低,即使泡沫再次出现,市场也会建立合理的机制对此作出适当反应。从历史来看,银行系统存在非常大的不稳定性且金融系统未能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广泛深入的检讨。因此,基础性的金融体制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要着手进行体制改革,席勒提出,首先需要讲究技术,包括信息技术、金融数学理论、人类科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接着,需要积极筹划一套经过改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推广全面的金融咨询体系、建立消费者导向的政府金融监管体系、改进有关金融证券的信息披露手段、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经济状况数据库、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度量单位体系等。在此,席勒重点介绍了全面的金融咨询体系。在次贷危机中,取得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的低收入者随时面临利率上调的可能,他们基本不会注意到按揭贷款隐藏的风险。因为几乎没有他们能接触到的交流渠道,从而让这些低收入者在不经意间承担了惊人的风险。要消除这个失误,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把广泛的金融咨询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人。例如,金融咨询师采用固定小时收费的方式收取服务费、政府通过降税或者补贴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金融咨询服务。

此外,还需要真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gsjj/22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