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至11日,在农村工作会议之后,苏州市委先后花了4个整天时间,深入张家港、常熟、太仓和昆山四个县级市,调研“三农”工作。
今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到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央、省委赋予苏州的明确任务;而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一步”,苏州对自己的认识是“有责任、有条件、有优势”。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GDP迈上2万亿元台阶,“世界工业城市”日益坚实的背景下,春天的田野里,行走着怎样的现代鱼米乡?又将播撒下怎样的苏州希望呢?
苏州“三农”不过“小日子”
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四个县级市,常年在全国百强县上霸榜。“三农”工作也可圈可点,获得了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初步显现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不过,比较省内南京、无锡等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地区,对照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并不明显,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也没有轻轻松松就铺就完成。
苏州农业产值仅占GDP1%,是工业化主导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农养工的“剪刀差”弊端早已为人熟知。工农强强联合、城乡相得益彰逐渐成为先进地区的“标配”。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吹拂下,苏州高端、绿色、高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农业农村守护国家安全、实现生态价值(GEP)、增强文化价值的的设想正成为现实。占据苏州人口23%的农村居民仍是未被探明的富矿,消费需求的释放、美好生活的建设正点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擎。
苏州有责任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贡献、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探路子。圈在地级市思维里做小“三农”,认为“三农”不过如此、无足轻重。将“三农”框成盆景和点缀,不去发挥“三农”对于现代都市的独特功用,反过来会拖累城市的格局、影响民众的福祉。
限在“有特色”的“人设”小抓“三农”,满足于小打小闹、循规蹈矩的思维套路,不会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不敢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管理乡村,必将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也将削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
苏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深厚基底,不应成为过过小日子、小富即安的借口。而应化作乘势而上、走在前列的条件。机会转瞬即逝,奋斗责无旁贷。唯有亮出“做最好”的理想,拿出“争第一”的气魄,坚决做高做大做强“三农”!
乡村藏着苏州新“长板”
苏州都市农业的首要功能,就是保证万人口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尽管面临着种植结构调整、轮作休耕和工程建设的客观约束,但这绝不意味着完成自给保供任务就万事大吉。保供保的既是数量也是品质、品类。像蔬菜、鲜奶、花卉等高端产业要果断上规模、提层次。一亩田、申福奶牛场、苏太猪育种中心桃源基地等项目要多多益善。这既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结构的明智之举,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上海都市圈高端消费需求的多赢之举。
近期融创分别与吴江、昆山各签订了亿的农文旅旗舰项目。太仓复星旅游城项目也在顺利推进。正如俯拾皆是的民宿、古镇一样,审美疲劳、同质竞争已是不争事实,农文旅不应成为产业升级的唯一选项。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很多高科技、金融、高教等“大企业”和“小镇”都有很深的渊源。谷歌、微软的即时通讯部门、美国宇航局研究所等高科技公司总部聚集在人口不过7万的山景城。农业农村的珍贵文化、生态底蕴,本身就是营商环境的要件,更可为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攀升赋能。直接培育壮大电商平台、研发设计、养生养老等新业态。
苏州有责任、有条件、有优势,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加快探索。农村领域最是规划的薄弱地带,大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城市里贪大求洋的怪异建筑难有立足之地,乡村大而不当、呆板制式的民居却屡见不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古田园的形象,也应是现代乡愁的真义。乡村风貌当错落有致、多姿多彩,乡村气质要融合江南味、水乡美。
只有顶层设计好高水平城市规划和镇村规划,借助顶尖团队力量,才能整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功能分布和设施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发挥新一轮新基建的投资效用。近期,苏州正大力推进“两湖两线”(环澄湖片区、环阳澄湖片区,太湖沿线、长江沿线)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正是以高水平规划为牵引、高起点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力尝试。
当仁不让,探路“共同富裕”
在“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四个县级市“三农”工作调研过程中,市委将“共同富裕”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大胆作出探索、率先高水平实现。
苏州百强县、百强镇竞相发展,强村示范不断涌现——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接轨的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三大并轨”,基本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苏州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具备充分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苏州作为老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承担了19项改革试点任务。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城乡产业协同平台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自主谋划、自加压力。积极探索在身份上不再区分城市居民和农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和市民待遇共享。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回归职业本性,让农民制度化分享到更多工业化、城镇化的红利。
同时,要强化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帮扶,复制推广医疗辅助资金、解决因病致贫返贫保险基金等经验做法,切实解决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养老、教育、医疗等难事、急事、烦心事,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少。
据统计,嘉兴、舟山、宁波、杭州、绍兴五座浙江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揽长三角城市前五。杭州、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77、1.74。无论是收入数,还是城乡收入差距水平,都要好于苏州。浙江骄人的共同富裕成绩,与其村镇工业的繁荣发展不无关系。
工作人员在洞庭西山采摘新茶。集体经济(乡镇企业)曾经是苏南地区的专利,尽管历史上走了些弯路,但仍是实现工农协同、城乡融合、带动共同富裕的强大武器。集体经济不能窝在村头街尾,要敢于突破地域局限,到更大范围去闯荡。
向市场要效益,持续做大做强。苏州很多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都是从村办、镇办企业起家的。3家世界强企业的总部至今还留在村镇。历史上苏州涌现出了康博村、雅鹿村、永联村等一批强村富民的典型。
当下,工商资本下乡和国企改革深化都在进行中,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借船出海、鸟枪换炮契机。集体经济不能再停留于物业经济的低端形态。只有从做强“一村(镇)一品”的主导产业入手,不断拓宽业务领域,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为目标,持续实施产权改革和管理革新。这样才能在强势崛起中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探寻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
传统“三农”与土壤亲近、靠老天吃饭。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土地的养分,但也需要仰望天空,也需要放飞梦想。扎住根、捅破天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是经得起历史、民众考验的。到了那个时候,“天下粮仓”将重新为人传诵,“江南鱼米乡”将再度香飘万里。
摄影:濮建明
编辑:顾善闻
原创不易,费心费力;
倘若看中,欢迎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