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丨光韵重塑机器创意时代的文化产业

原创作者:杨佳续张海燕西南大学

责任编辑:王悦华东政法大学

本号编辑:张轩宇华东政法大学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WXID:CulturalCompanies

摘要:文化产业经历了基于技术变革的机器复制、机器生产两大阶段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即将步入机器创意阶段。基于机器创意阶段的文化产业生产情境发生巨大变革,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深陷危机。本雅明提出的文化产品“光韵”及其特点具有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当前问题并适应未来机器创意时代文化产业生产情境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实施光韵重塑策略的路径在于提升机器创意情境下的创意管理能力、构建文化产品独特性表征体系、构建意义赋值的文化产品体系、促进消费者文化产品生产参与机制升级。

一、从机器复制到机器创意

1.机器复制机器生产与机器创意

作为文化变迁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变革对不同时期的文化生产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总体而言,文化产业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机器复制机器生产和机器创意这三个主要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印刷技术胶片复制技术为代表的机器复制技术的成熟应用,具有大规模标准化流程化等文化产品生产特点的文化工业体系正式形成,从而改变了文化生产的模式系统与场域机器复制不仅改变了传统作坊式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也随着综合艺术的发展重构人与艺术人与文化产品间的关系并激起学界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在此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就此问题展开的思辨极具价值,他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等一系列论述中对机器复制技术运用下的文化生产加以分析并持中立态度而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则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他们认为成为支配合理性的技术合理性具有社会异化于本身的强制本性[1]但无论如何,机器复制技术驱动下的文化产品生产对各国社会产生了持远深久的影响并成为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20世纪中业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及与各类文化产品生产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进入机器生产时代,即机器参与文化产品的具体生产而不仅仅进行复制传播在音乐艺术领域,年美国作曲家理查伦·希勒尔(LejarenHiller)与数学家伦那德·艾萨克(LeonardIssacson)合作,运用序列音乐的艺术手法并利用计算机计算辅助作曲,首次创作所谓“计算机音乐”,即《伊里阿克组曲》(IlliacSuite)[2]在视觉艺术领域,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拉波斯基(B.F.Laposky)运用计算机技术成功创作《波形》《震动》等作品[3]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直接提升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也通过如移动互联技术高级图形计算处理技术3D打印技术等各种衍生技术的应用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剧文化市场的竞争态势机器生产时代的文化产业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是文化产业行业分化加剧与跨界融合发展并存,文化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其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依赖更为显著,技术驱动成为文化产业增量创造和文化产品价值赋予的重要力量;最后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持续升级不断解构文化产业内生产流通消费与再生产间的边界,符号生产与意义赋予发生在编码传播与解码的全过程,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间的边界也逐渐解构

图一

基于当前技术发展态势文化生产实验实践和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预期,我们正进入机器创意时代机器创意与机器生产的边界在于机器是否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创意决策文化创意是文化产品文化价值的本质,强大的创意生产与创意管理能力是当前及未来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机器不具有进行文化创意的能力,创意作为一种复杂而难以阐释与研究的高级智慧行为为人脑所独有但随着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与应用,机器完全具备参与生产创意决策的条件并且在极小范围内的实验中取得成功自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Computer)和年第二台计算机,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计算机(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问世以来,人类就开始思考人工智能问题图灵(A.M.Turing)于年在《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即《机器能思考吗?》)中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概念,从而奠定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4]年,麦卡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并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也标志人工智能作为新兴学科的诞生此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展缓慢,直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运用而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数据公司IDC(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于年的报告《从混沌中提取价值》(ExtractingValuefromChaos)定义了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个技术和体系的新时代,被设计于从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中通过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提取数据的价值”[5]吴军()认为,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并使得熵值无限趋近于零,从而实现了数据驱动下的人工智能技术跃升[6]

2.机器创意时代的文化产业生产情景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基本应用阶段在广受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gswh/25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