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准备的方案被pass3招搞定认知偏

刘军连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

部门主管老李受公司委派,调研近一年来热销产品销售额下滑的原因。经过实地考察,采访经销商和消费者,得到的调研结果显示,原先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产品的质量与竞争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小,售后服务又比不上其他公司。可将调研结果汇报给上级时,结果却出人意料。

领导认为他没有找到核心问题,并且坚持认为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很强,而客户对于售后的要求只能代表少数人的看法,再加上公司产品仍占领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领导认定是营销问题而不是售后服务问题。

老李很苦恼,为什么自己经过实地考察、对比分析了多个关键因素,数据结果摆在领导面前,他却不接受呢?

很多职场人都曾遇到这样的问题,经过细致分析提出的方案,同事、领导并不认同,这时候你会感到极大的受挫感与孤立感,是不是自己真的错了?还是他们在排挤我?

在日本作者永田稔的《不讲道理的职场》一书中,针对这样的情况给出了答案,职场里提出方案不被认可,主要是你跟同事、领导之间出现了认知偏差。

一、为什么领导、同事会跟你有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些表面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认知偏差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

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们受到表象、虚假信息以及自己或他人以往经验的影响,对事物进行主观判断,使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判断不够理性。

书中提到了造成认知偏差的3种原因及它们的含义、影响认知的过程。

1.图式牢固会阻断认知更新

心理学家巴特莱特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记下某个民间故事时,每个人会按照自身的图式适当修改或自行编辑该故事,以方便进行记忆。

该实验结果说明,人有可能会凭借自身积累的经验及知识曲解事实或真相。

这些积累的经验及知识,书中总结为“图式”,代表人类拥有的知识网络,当人们在理解一个新事物,将现有的知识网络强行套用其中,导致自己错误理解事实或遗漏事实时,就产生了图式牢固。

老李的领导在这个岗位已工作多年,过去出现类似的销量下跌的情况,无非是产品质量问题和销售力度不够两个原因,从没有出现过售后质量要提升这个选项,在他的图式里从没有这个答案,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否决了方案的成立。

2.直观推断会误导决策判断

直观推断法是指预测者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预测方法,是由局部、个别到特殊的分析推理方法。

简单来说,大脑在多数情况下是靠经验和综合分析来推断事物状况的。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抛硬币的时候,如果连续10次抛出的都是正面,此时你的大脑就会产生下一次是反面的推断。但是第11次和第10次的结果都是各自独立的,每次抛硬币正反面的概率都是1/2。这就是代表性直观推断。

老李的领导做这行多年,他认为市场占有率才是证明产品销量如何的最可靠保证,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远超过竞争对手,那么即便竞争对手做了什么让消费者更满意的举措,他也不会采纳,直观觉得“不是第一,做什么都不一定对”,而我们现在就是第一名,根本不需要考虑他们的举措。

3.情感因素会影响最终决定

情感因素虽然很少会直接影响认知,使其产生偏差,但它会影响最终决定。

比如一个小偷正在偷你的钱包,你发现之后本来想要报警,但当你知道他从小就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且已经饿了3天的时候,你可能就轻易饶恕了他。

这个过程中,你依然认为犯法应该得到制裁,但是你的情感因素影响了你的最终决定。

而老王的领导在这家公司多年,曾经是从客户服务部转岗做的销售,对产品的售后服务问题是非常自信的,他一直坚信产品不可能在售后服务方面低于别人,同事们都做得非常用心,像他当年那么用心,这种情感因素也影响了他的最终决定。

图式牢固、直观推断和情感因素是导致认知偏差的3个主要原因,书中也提到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二、解决认知偏差的3个方法

作者在书中就给出了3个主要方法来纠正认知偏差:

①给自己的思维重新定位,打破思维定势

②利用缓慢思考,使推断更加理性

③认清现实,规避潜在风险

1.针对图式牢固,勇于给自己的思维重新定位,打破思维定势

应对图式牢固,我们需要知道

“人的认知还存在另一特点,即比起整理好的信息,人的认知更易受近在眼前的事实影响。”

书中给出的具体方法是:与对方一同见证事实、实物,一同收集信息,一同思考并采取行动。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受到图式牢固的人上前线了解真实情况,对其已经牢固的知识网络产生新的冲击,进而打破思维定势,给自己的思维重新定位,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拿开头老李的案例来说,老李原先可以与上级一起考察产品,采访经销商和消费者,对比分析竞争产品,这样得出的结果才会更容易得到上级的认同与支持。

但是现在木已成舟,上级已经不可能再和老李去跑调研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老李可以把形成调研报告的数据分析、与竞争产品的对比分析再拿出来给上级看,自己再把采访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音视频或者文件整理出来,用第一手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调研结果。毕竟资料是客观的,也更具有说服力。

这样做的效果虽然没有与上级一起调研的效果好,但也足够对上级的认知产生影响,帮助他在这件事上重新定位思考方式,认真分析老李的报告及各种资料数据,进而作出更符合实际的判断。

02.利用缓慢思考,避免直观推断,使决策更加理性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利用“快速思考”及“缓慢思考”两个词说明了逻辑思考的难度。

无意识且依靠直觉做决定时属于快速思考,此时自身情感及偏好等“不合理”因素所占的比重将会扩大。与此相对,遵循逻辑的缓慢思考是在下意识回避自身情感及偏好,并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想要使推断更加理性,就需要用到缓慢思考。

在老李的案例中,如果上级可以缓慢思考,就会回避自己对公司产品竞争力的过度期待(偏好)以及自身经验的影响,进而思考产品销售额下降的种种因素,包括营销力度以及产品性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做出不掺杂个人感情、偏好的理性推断。

但现实是上级没有做到缓慢思考,这时就需要老李去进一步引导他用缓慢思考的方式,跨越用自身经验或者情感对待调研结果的误区,进而做到客观分析市场、推断信息、做出理性决策。

比如老李可以这样说:“我知道您以前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对公司产品充满期待。但是这次情况与以往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考量。我的调研报告已经从这些角度出发,做出了一些基本判断,还有一手的调研资料可支撑结论。希望您再从这些方面考虑一下。”

前半部分提示上级可能所处的误区,后半部分再引导他转换角度,重新思考调研报告,从而会在最大程度上引导上级用缓慢思考的方式对调研报告进行全面思考,推断出更加理性的结论。

03.认清现实,规避情绪因素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即人们失去利益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同等利益的快乐。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捡到元的喜悦程度为10,那么他丢掉元的悲伤程度肯定要大于10,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倾向。

因此在案例中,老李可以通过强调风险信息占据优势地位的方式,让上级认清现实和风险:

现在公司产品的销售额下降,表明公司经济已经出现了下滑。此时如果不能全面看待问题,不去努力找到市场份额下降的核心原因,就不能解决产品销售额下降的问题。竞争产品将会加快挤占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利润会进一步下降。导致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甚至倒闭停业。这样一来,面对看得见的大风险,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情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上级满怀对产品竞争力的期待和对自己经验的高度依赖,也会更加理性地认清现实,选择放下情感因素,认真考虑调研报告,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理性的判断,从而尽可能地规避潜在风险。

总结

综上所述,《不讲道理的职场》一书分析了造成认知偏差的3个原因:图式牢固、直观推断和情感因素,并且结合案例给出了3个相对应的方法:

①给自己的思维重新定位,打破思维定势;

②利用缓慢思考,使推断更加理性;

③认清现实,规避潜在风险。

好了,相信你在了解了造成认知偏差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认知偏差后,会在以后的认知过程中少入误区,转换思考方式,做出更加理性、切合实际的选择,成为理性思考的赢家,制定出既完美又能得到上级认同的方案。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gsyq/26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