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别用金融危机来吓我们

?

在网友的一片质疑声下,央行对网络支付新规作出回应,回应的关键词是“安全”、“为你好”。可能是为了渲染效果,央行还搬出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大意是次贷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美国的金融机构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不顾风险所致,所以网络支付也不能简单地迎合消费者需求。这样就把网络支付的安全跟金融危机挂起钩来了,听起来确实很严重!可是次贷危机真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吗,网络支付跟这个有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呢?

次贷危机发生的逻辑

要解开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美国的次贷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年之前,美国的商业银行、储蓄信贷银行等金融机构基本上是自己吸收存款资金、自己放贷、自己收账,自己承担坏账的风险。这样的话,银行要自负盈亏,对放贷行为自然不会随意,对借贷方的还贷能力审查也非常严格。

这样的“坏处”是银行愿意提供的按揭贷款资金会很有限,而且住房按揭期限比较长,贷款要很多年才能回笼,这种贷款对银行来说流动性太差,所以银行为了预防流动性风险,会控制供应量。

这对银行来说是非常正常的风险控制行为,但同时也意味着许多美国的老百姓不能通过贷款来买房子。这时候为民众谋“福祉”的政府亮相了,成立了一个叫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FannieMae)的机构,由政府控制。房利美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当银行需要资金时,可以把已放出去的贷款合同卖给FannieMae,后者给前者现金。这样那些流动性差的按揭贷款就变成了“活钱”了,大大减轻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样的结果是银行更喜欢放贷了,社会也能得到更多的住房按揭贷款资金。

然而房利美的资金供应并不是无限的,它不可能无止境地从银行手中买下按揭贷款。为了进一步增加按揭贷款资金的供应量,政府又成立了一个叫GinnieMae的机构,它的作用是从美国各地买来各种住房按揭贷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这样进一步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流动性,使按揭贷款资金的供应趋于无限,同时也将风险由银行、FannieMae分摊到美国乃至全球各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手中,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证券金融市场体系。

之后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从90年代开始,许多华尔街公司也加入其中,与FannieMae、GinnieMae竞争,创造了更多按揭贷款证券品种,品种繁多到眼花缭乱。这些金融创新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购房资金,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这一长串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这么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暗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例如有FannieMae和华尔街公司的存在,银行可以不顾借款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随意放贷,转手就将贷款合同卖了,赚取手续费。Fannie和华尔街公司就将贷款打成包以证券化卖出去,同样赚取手续费,这样借款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的风险就一层层往后传递,由最终的投资者承担。

随着还不起钱的借款人增多,整个系统的风险也就日益增加。直到年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国楼市大幅降温,许多借款人的房子难以出售或者抵押不出去,导致无法还款,这样围绕住房按揭贷款造就的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被触发,最终酿成了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次贷危机”发生最主要的原因简单来说一句话——“花别人的钱不心疼”。FannieMae、GinnieGae这些机构是以政府意志为主导,花的是政府的钱,所以才不顾市场风险,将银行的按揭贷款合同全买了,然后打包成证券产品卖给投资者。

银行反正贷款合同有人买,所以就不顾借款人是否还得起款,大肆放贷;华尔街公司看到有政府信用作背书的机构在弄,觉得虽然有风险,但相信政府不会轻易让整个系统垮掉,所以也跟着进来分杯羹;投资者看到卖这些证券产品的不是政府背景的机构就是华尔街公司,也不会注意太多风险,都跟着买买买。再说借款人,楼市行情好的时候,从银行贷款买入,转手卖出还能赚个差价,所以贷款的动机也强烈。

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实现无风险套利,当然这种无风险是基于政府信用之上。所以这次“次贷危机”说白了就是美国政府的一次信用破裂,为了选票、政绩等政治目的,对市场进行的一次失败的干预。

网络支付与次贷危机的逻辑关联

其实明白了次贷危机发生的逻辑和原因后,判断网络支付是否与之有逻辑关联就不难了。

首先两者的性质不同,网络支付是一种纯粹的自由市场行为,网络支付机构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关支付服务,同时获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信息、沉淀资金等,作为利润来源。而次贷危机则是由政府参与并主导的干预市场行为,不为追求利润,而是为实现政治目的。

所以两者一种是自由市场行为,一种是政府行为,两者逻辑上搭不着边。央行将两者关联到一起无非是吓吓老百姓,让老百姓接受新规。

再啰嗦一句,可能有的人会说网络支付确实存在安全隐患,有很多人通过网络支付被骗钱财。在这里菜导想说,支付始终只是一个工具,就像手机、枕头,想犯罪的这些都可以成为犯罪工具,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不用手机,不睡枕头。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那些为了得到一时的安全的而放弃永久自由的人,既不能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共勉!

有问题找菜导看评测,学理财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jbxx/22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