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范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我们认为“问题导学”能够克服教与学分离、教学主导与主体分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分离这“三离”,继承和发扬了教学“导”与“学”的优点,克服满堂灌等其缺点,同时又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等教育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适合大面积推广,达到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是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和推广对于全面提升本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基础

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基础,本课题所实践的“问题导学”新授课模式在其理论来源上有相应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内容在课堂新授课模式上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1.南宁三中黄河清校长的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教材为依据,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问题”展开,并且以问题为中心贯穿整节课,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问题到问题,从问题走向超越。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问题导学”新授课模式,将教学过程结构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引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应用探索—总结归纳。按照南宁三中黄校长的话来说,新授课应该遵循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设立标准,执行标准,也就是说构成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中,每个环节重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2.汪涛[6]基于“问题导学”的一般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存在提问离题、探究的问题太难两个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三问一多”四步导学法。

3.陈燕[7]结合我国客观需要,初步构建了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小组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小组反思、初步形成知识、小组小结、师生总结等七个操作步骤,使学习者的认知思维经历感知、经验、批判、图式化和创新五个阶段。

4.徐媛[5]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摸索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包括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质疑探究、建构新知和引申应用或知识迁移。

5.郭建理[8]应用“问题导学”于高三数学的复习课,提出“基础训练、典例探究、变式教学、归纳总结、拓展升华、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借助变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导学生学习,优化学生思维,实现精点、精练,达到系统、高效。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是研究和探索当前本校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和表述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意识,养成用数学思维看问题、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

1.借鉴“问题导学”教学法模式,建构符合本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提升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展业发展

二、课题主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问题导学”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2、“问题导学”课堂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3、“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我们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基于课堂、高于课堂、回归课堂的思路自下而上的进行研究。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大、范围广,对理论水平要求高,本研究采取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类抽样调查,弄清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的依据。

(2)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查阅国内外目前此类课题相关研究的动态和研究成果,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了本课题的理论研究之中。

(3)实验研究法:采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愿选题,课题组组织配合的方式,自觉地、有目的的进行教学实验。

(4)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把实践涌现出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归纳、分析、提炼。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等形式把总结出来的鲜活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5)课堂录像观察法:课堂录像观察法是普通课堂观察法的升级,其优点是通过录像回放、反复观察,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本研究通过课堂录像的观察,对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以期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在三年的探索建构符合本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课例研究中,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深入认识了构建符合本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实践的方法,明确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5环节的原则标准;形成了部分课例,并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有效教学。

(一)“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六环节:第一新课引入,主要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诠释学习的必要性;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二概念形成,主要原则是提出“质疑”性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式;根据知识生成性特点,设置能让学生自主探究,揭示知识本质过程。第三概念深化,主要原则是教师能进行独立创造,帮助学生从高观点去看待问题;深刻挖掘出概念的“内涵”,“外延”,揭露概念的本质特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应用探索主要原则是例题能强化新知,展示数学核心素养及思想方法;学生能理解思想,总结方法,达到对知识发展性认识,提高能力。第五总结归纳,主要原则围绕本节课内容来设置问题,学生能建构知识网络;学生能深入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第六,课堂反思主要原则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方式、手段是否多样化。

(二)积极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完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改革,优化课堂质量,达到提高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和表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

1.“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建构中,六环节问题设计原则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置于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载体来启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是实施问题导学法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因此,如何设置关键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感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认为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关键点一般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盲点、模糊点、发散点。盲点即容易被忽略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我们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的联系;对于模糊点,我认为是因为学生对概念辨析或者公式定理使用的条件、范围等,在知识系统中产生了冲突、不平衡。因此,教师对于这种“认知冲突”类的问题,可以直接抛出正确的问题解法,追问学生“为什么”,从而达到向知识平衡状态的过渡;也可以设计类比性的问题,增强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

1.2难易适度性原则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问题的设置不能停留在“已知区”,更不能直奔“未知区”,而应该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找切入点,而且要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

1.3层次性原则

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对的层次性。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就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的思考和探索,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落实分层教学。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置“子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称一系列的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解决逐步消除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很流畅,概念的产生也很自然。

1.4精炼性原则

精心设计一节课中的核心价值问题,通过子问题等形式形成紧凑有效的问题链,让学生有兴趣的参与思考、讨论。在一节课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过多,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要敢于舍弃,尽量的让一节课中凸显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

1.5给学生充分思考的原则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将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变成了“导”,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所以学生就有很多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后要根据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便使学生的回答更加全面、准确,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而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只有教师的“善问”,才会有学生的“善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建构中,教师的“导”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教材为依据,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问题”展开,并且以问题为中心贯穿整节课,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问题到问题,从问题走向超越。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紧扣课堂“六个环节”:新课引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应用探索—总结归纳--总结反思。按照黄校长的话来说,新授课应该遵循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设立标准,执行标准,也就是说构成课堂教学的六个主要环节中,每个环节重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效的教学:

2.1用问题引入课堂,激活魅力课堂

开头好不好,对一节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若是开头就能够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自然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一节好课。因此,教师应该以问题串为依托,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同时也是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的问题,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2.2用问题引出疑惑,撩起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

问题导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jbxx/2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