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村庄揭秘赵村草一村肖家村上塔坡

赵村

赵村位于谭家街道东南部的浐灞河交汇处西岸,距谭家街道办驻地约3.5公里。由赵南堡、赵北堡、赵村街、赵围墙4个自然村组成,11个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驻赵村街。至年底,有农户户,人。耕地亩。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万元,其他经营收入万元,包括工业收入万元,建筑业收入万元,年人均收入元。

明初形成村落。相传明初有一赵姓将军,领兵在此屯田,并建有赵氏家庙,庙旁村落亦称赵家庙。据村中残碑记载,清乾隆年间赵家庙改为洪济寺,清嘉庆《咸宁县志》改为赵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清末称赵村坊,包括赵村街的东、西、中社和赵南、赵北、赵围,总称赵村六社。

主要为辛、梁、宗三大姓,占全村人口的80%,其他有王、杨、郭、曹等姓氏。

全村现有村办企业5个,个体商户76户。村两委会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十分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先后投资60多万元给赵村小学装修了电教楼,配置了微机,提高了本村小学办学条件,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学校,年被评为省级艺术特色学校,年被评为西安市一级学校。年出资为全村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了老年人的幸福与健康,村子建立老年人娱乐室,安装健身器材;为了解决并优化群众生活用水,新打3眼深水井;修建村中道路,安装路灯,净化美化村容环境。

农村合作化以后,多种经营发展较快,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苹果、桃、葡萄等果园,大多数村民以饲养家畜、家禽作为家庭副业。年办起全市第一个农村“产院”。年赵村幼儿园被评为市级先进幼儿园。年改造河滩地,试种水稻20亩,亩产达公斤,年扩大到亩,年后发展到千亩,为未央区在沿河农村推广种植水稻带了个好头。

村办企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赵村预制厂始建于年,是谭家乡骨干企业之一,占地60亩,有职工余人。生产各种型号的预制楼板和预制大板及其他预制构件,年获得市科技成果奖。

村办企业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未央区兴华福利制革制鞋厂始建于年6月,生产的“秦牛”牌皮革,年曾荣获市“优质产品奖”;赵村机砖厂年投资兴建,生产的空心砖被国家建委授予优质产品奖;赵村粉磨站年建厂,曾与耀县红旗水泥三厂合作生产“轩辕”牌水泥,与蒲城尧柏水泥厂合作生产“尧柏”牌水泥。

年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和有形改造工作,同年11月2日撤村建社区,名为“浐灞新天地赵村社区”。

年2月20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向西安市未央区谭家街道赵村下发了“关于洽谈修复翠华庙的告知函”。函中说:“翠华山与你村有历史关系,受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波及,造成山上落石将原翠华山庙砸毁,全部倒塌。为了修复翠华庙……请贵村于年2月底以前,到翠华山洽谈修复翠华庙有关事宜。”

赵村小学创建于年,将村子东边的洪济寺改造成学校。长安县政府地下党人张翰文曾在学校任教,后改称为长安县龙首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年重新规划、修建赵村小学,年2月西安市教育委员会、未央区人民政府给赵村小学集资办学树碑。年成为全市农村第一所一级小学,年该校被授予市级学校,年被评为西安市艺术特色学校,年被评为省级艺术特色学校,年被评为陕西省示范学校。年被评为西安市一级学校。

梁振元,年生,曾任陕西省机械工业厅处长、省纪委驻机械厅纪检书记等职。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梁建华(—),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数学系教授,担任过陕西省数学协会秘书长。

辛德明,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年担任国家计委、化工部、冶金部重点项目评审部专家组组长。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辛战良,现任陕西省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获得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郑征(郑培才),年生,陕西省著名作家。著有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有长篇小说《东望长安》《两河口》,短篇小说《百合花开》《思本》等。《东望长安》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荣获陕西省首届图书奖、白鹿文学奖最佳创作奖。

辛烈,年生,笔名力石。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诗词学会会员、未央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荣获当代书画收藏精品金奖、中华书画传世金奖等。

梁跃,陕西省航空运动学校一级教练。在“四运会”上打破无线电遥控型留空时间的全国纪录(时间1小时59分42秒),年在全国遥控航模赛时获得全国锦标赛第三名,在中美对抗赛中夺得冠军。年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二十二届自由模型锦标赛中获得国际牵引模型滑翔机赛团体与个人两项冠军。年第六届全运会航模比赛中夺得一枚金牌。

宗伦(—),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员。年任国民党军队中校职务。新中国成立前随国民党一起去台湾,曾驻军金门。年经香港与原籍儿子宗胜利书信联系,年回赵村老家探亲。

辛育生(辛永清)(—),黄埔军校七分校学员。其妻宗秀云为赵村街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夫妻二人随国民党去台湾,辛育生年后曾三次回老家赵村探亲,年宗秀云偕同儿子从台湾回赵村探望其弟宗炳彦。

辛炳勋,年出生,赵村北堡人。年在南京就读于“抗日烈士遗属”学校,年从南京到台湾,在台北某大学上学,留学日本,迁居美国。年同赵村亲人通信,年在台湾当局禁令下冒风险辗转回乡探亲。

辛世立,年出生,赵村围墙人。其父辛尚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于陕西合阳。年去台湾,年两岸关系缓和后,多次回乡探亲。年10月回赵村围墙探亲并为其母祝寿,并捐款1万元资助赵村小学,被聘为赵村小学名誉校长。

草一村

地处西安市北郊,距西安市中心15公里的渭河南岸,东临草二村,西铜高速从村东经过,北邻国营华山分厂,东南为东五村,南边是草滩街道办和西安武警部队驻地。全村共有户,人,耕地亩。

明洪武年间,在渭河南岸设官居渡,渡运铜川煤炭供长安城使用,官渡码头在现草店村。清乾隆年间,一次特大洪水,渭河河床向北移动2公里,原来的古河道暴露出来,形成了一块鸡心滩,得名草滩。清乾隆十五年()始建草店炭码头镇。清嘉庆年改名炭镇。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在此,改名草滩镇,并派军驻守。

草滩码头设上、下码头。上码头在草一村西边,下码头在东边的贾家滩村渭河和灞河交界口处。下码头主要是走货,上码头主要是走人。光绪年间,咸宁县在这里设县衙署,相当于副县长,负责草滩的民政、治安、赋税等事务。

鼎盛时期的草滩镇码头,集市人流量高达几万之众,名闻西北和华北,是黄河流域的巨埠。从清代一直到民间,草镇的商业都非常繁华。商铺主要云集在草一村、二村,最繁华的就是东西大街。

清嘉庆年间,由山西会馆在草镇北街建筑的斗拱式戏楼,雄伟壮观,造型别致,对面建筑有会馆庙、两旁有戏楼看台,整个建筑美观精致,雕梁画栋,堪称地区一绝。另外,在草滩镇街道上,南、北、东各建有照碑一座。街道中十字以北建有坐北向南的禹王庙,面北一尊大禹像,面对渭水,以震渭河不要发水成灾。街中十字南,建有坐南向北的药王庙一座。在草镇街南还建有一座天主教堂和天主教学校。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老镇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模样,街道两旁的店铺都是阁楼形式。

草滩镇农历四月初一为农忙会,高峰时人流量达三四万之多。

新中国成立前,草滩镇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交通线,无数有志青年由西安经草滩镇奔赴延安,解放区的干部经草滩镇进入西安,许多奇缺的医药、书刊、武器、弹药也都经此运送到陕北。

随着陇海铁路的开通,铁路运输代替了渭河航运,草滩码头日渐衰落,草滩镇也失去昔日繁荣。新中国成立,草滩镇总共不足户,千余人。贫瘠的沙碱地0余亩,粮食亩产百八十斤。

年,草二村和草一村是一个自然村,年以前统称草滩街,是草滩镇的核心地区。西安解放后,街中央曾经是草滩街道办事处(乡、公社、镇)、草滩派出所、供销社、草滩信用社、草滩邮电所的驻地。东西大街两旁店铺林立。

年,响应政府号召,投入到九龙渠的拓宽加深,降低了水位,排除了盐碱,改造了农田,粮食亩产地提高到—斤左右。年,开始推广优良品种和化肥的施用,河滩地和上岸地粮食产量差异不大,上升到—斤。同年将九龙渠改为幸福渠。

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承包和名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年,大力发展莲菜种植,种植面积扩大到0亩,占总面积的80%以上,亩均收入—0元,人均收入从年元增至年元。

著名的私营企业三园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是草一村人王保民于年创建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由原来的一辆汽车变成今天的三园集团公司,拥有工程机械40多辆,在职员工多人,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下属9个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上缴利税近万元。年间,村委会成功引入了东方阳光混凝土有限公司、陕西万城钢结构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村子逐渐转化为商住一体的小城镇,年,村子进行城中村改造。年,村委会协调西安雅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进行整村拆除,城改综合用地约亩,安置面积约25万平方米。年,草一村改为草一社区。

村子的学生基本上都在草镇中心小学就读。年,上级投资万元,将柳林小学与草镇小学合并,新建高标准的草滩镇中心小学。

贾家滩村

是草滩街道办东北端最远的一个自然村,距草滩街道办4.5公里,渭河、灞河交汇的三角洲之间。村西距王家棚1.5公里,村北是王寨子,西南方向约一公里与冯家滩村为邻。

清同治年间,政府将此滩赠与贾姓,故称贾家滩。清代此地属军马场,《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灞河北流入马场贾家滩。村民多为湖北等地逃难来此垦荒种地、在码头上做工的,逐渐形成村蒋。

村南灞河水向东北方向流入渭河。

最早到此地的有陈、吴、刘、张、中、尹姓等,至新中国成立前已有67户,余人。

该村是草滩地区的金银滩,水草茂盛,树木成荫。村北属盐碱土质,更是湿地。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为改良土壤,翻沙盖碱,人工挖成洸子渠,两渠间是高台旱地。春天,先在渠里用宽铁锨将水底淤泥捞出,贴在高台地又叫“洸子地”。四周种上黄豆,因地制宜在洸子地种植黑豆、黄豆、高粱等作物,当时产量很低,一般—多斤。洸子渠里栽水稻,产量斤左右。当时口粮不够吃,就去渭河北,以多换少或勉强度日。闲余劳力去码头搬运货物,河边拉纤,捡拾煤渣。

渭河主河流南岸是一片茂密的树林,东西约l公里,还长着一人高的窄叶蒲草,村民将蒲草盖成草房,树条编成篱笆,用作草房四周,地墙外边糊上泥巴。雨后在树林中采集蘑菇、拾野鸡蛋、捡地软。

年土地改革,年查田定产。年下半年,由几户农民自愿组成互助组,合作耕种。年转初级农业合作社,半个月后建立高级社。政府抽调全区人员,修建梯形人工灞河堰堤。

年,下放干部进驻村里接受锻炼,将本单位东郊机械化公司数个厕所的粪给了村里,每天两个队用马车运回,一直沿用至年土地到户。下放干部又联系供电局最先在冯滩、贾滩、王家棚三村交界处架设变压器,村民才有电灯照明,下半年由供电局统一规划徐二线,才用上动力、电磨、电碾等。

年起,由市瓜果公司组织西瓜采摘组,实际上是一支回民专业队,每人发一辆新“飞鸽”牌自行车下乡服务,在旺季平均每天给市里供应大西瓜10万斤。两个队还配备一整套产、供、销专业队伍。

年,村子将原居住零散、占地过大、道路重叠等制约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纠正过来,集中规划,至年全部完成。

年,由于甜瓜“白兔娃”和大西瓜驰名西安地区,由市果林站决定无偿在村里给西甜瓜全部推广地膜覆盖,获得成功。不但瓜产量提高20%,而且个大、漂亮,上市时间又提前15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村栽植约0亩桃树。年,全村多亩地免收动力电费。前后两次建设村委会办公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私塾教育转变为村里出面聘请教师,师资由上学家长分担,轮流管饭。村里利用木材优势修建了一座学校,三间教室。当村民还窝在草房或茅草庵里,小学却已是小瓦房。60年代后,又翻新重建五间一座宽敞明亮的教室,由区教育局选派教师执教。年前,统一合并王家棚小学。

年渭河、灞河发大水,由幸福渠倒灌村北,将田地全部淹没,使村子收成损失30%。为了保障安全,将村民迁到原湖北庄午台,有的投靠亲戚,每户只留下一个壮劳力,保护集体和各家各户的财产。

陈江,女,年出生,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历任蒲城县委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干部,审判员、处长、副院长等职。中国女法官协会副会长。

吴信华,年试验“韭黄栽培”,获得大丰收。年,这项技术传播到上庄、冯滩、王棚、牛王庙等村,填补了西安地区市场冬季鲜菜一个空白。荣获中央、省、市、区、镇先进个人等奖项19项。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致富能手”。年,省农业厅、信息厅在他家设立“省级信息网站”,市政府、市科协每年给吴信华0元补贴。

香胡湾村

地处灞河之滨,东连读书村,西接黄邓村,北靠务庄村;灞耿路穿村而过,并据路分为3个自然村:东村、西村、北村,4个村民小组。年,户,人。无耕地。

在古代,多数村民用榆树皮做香出售,加之80%的村民姓胡,又地处灞河湾,故名香胡湾。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贫瘠,民不聊生。村民辛辛苦苦所种的庄稼经常被灞河决口冲走,好多人出门另谋生计。

新中国成立初,香胡湾是3个大队,分别是香东、香西、香北大队。20世纪50年代初,3个自然村合并为1个大队,归长安县黄桑圃乡所属。当时的生产方式为个体,村为农会组织,年改为互助组,年成立了初级社,年转为高级社。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村办小学在香西的一个寺庙里,地方小、地势低、房屋旧,大队协调各方,重新选址建校,当时,群众热情高涨,出工、出物、出钱,终于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学校。

20世纪60年代末,生产大队开展科学种田,组织人员去气候温暖的海南岛育种,粮食单产大面积提高,引起很大轰动。当时的农民土专家又进行麦棉间作套种,效果明显,给全省做出了示范榜样,获得了市区先进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村名改为西安市郊区灞桥人民公社红旗大队,当时是以小队为主的集体经济。

该村经济飞速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两委会狠抓集体经济,以粮棉为主,搞多种经营,利用沙土地的特点,进行“红薯下蛋”种植,稳产高产,经济效益比较好,村里年终分配也是灞桥公社的前三位。后来又创建了磷肥厂,组建农机厂,添置机床十多台,集体经济收入在周围村名列前茅。

20世纪80年代土地下户,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时红旗大队已改为灞桥区灞桥镇香胡湾村委会,依靠灞河水资源,被确定为蔬菜基地,村民种菜发家致富。随后,又种植猕猴桃、葡萄等,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子里楼房多起来了。

年,城市化进程加快,村子又改为灞桥街办香胡湾村委会。

世纪之交,村委会多方筹资给三个自然村打混凝土路9条;兴科重教,给小学筹款建校,给每年考上大专、本科的学生每人奖励—0元;给村里困难户、低保户建房补助,给70岁以上老人重阳节发放养老金;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年,因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建设的需要,该村已整村搬迁。

上塔坡村

改革开放前,村民们一直过着塬上种粮、塬下务菜的传统农耕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创办面粉厂、缝纫厂、蜂窝煤厂、冶炼厂、翻砂厂、修理门市部以及规模较大的砖瓦厂和塑料厂等集体企业,在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经营工副业商品生产。

年后,首先针对村办小学校舍陈旧、严重危漏的状况,多方集资,建起一座三层24间的多功能教学楼。并设立“金榜奖”,对考上大学、中专的学生实施奖励。其次是针对村内道路状况太差,村民出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实,硬化全村大街小巷的道路,实现道路亮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再次是增打深井,架设自来水管道,家家通上自来水。随着长安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全村土地逐步被征用,成功地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突破。

村民享受到的发展成果越来越多。从年开始,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制度,即给5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元补助金,至目前,全村享受这项待遇的老年人共有1多位。年以来,相继完成长安新市、西部大道等区级重点工程协调任务,连接西安的朱雀路、东仪路和清凉山公园等建设工程也已全面启动。

位于长安城区西侧的凤栖原南麓半坡上。现有17个村民小组,户,人,是韦曲街道最大的行政村,也是特征显著的“城中村”。

唐代此地为何将军山林的一部分,系长安城南名胜。金代因凤栖原西坡(亦名清凉山)建有名刹清凉寺,寺中原建塔楼一座,名为靖宁塔(亦名简宁塔),寺外村庄以塔为名,得名靖宁堡。而村名为塔坡者,以有靖宁塔且在坡上而得名。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上、下塔坡。靖宁堡位于今上塔坡北侧,亦名塔坡北堡,后发展连村,属上塔坡管辖。有诸多的名胜遗址:

1.凤栖原(亦名清凉山)。指少陵原西部全长约3.5公里,宽2公里的一段,汉时称作鸿固塬。《西安府志》载:西汉神爵四年(前58)“有凤凰集于鸿固塬西,因命凤栖塬”。民间称其为“凤栖塬”,则源于春秋时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传秦穆公有一女名弄玉,善吹笙,立志要嫁给一个精通音律之人,后经一番周折,终于与善吹箫的美男子箫史成亲。夫妻二人不愿享受荣华富贵,于是箫史乘赤龙,弄玉跨紫凤,驾云离宫,隐居山林。每奏笙箫,便有凤凰来临,栖集于林际,与百鸟和鸣。百姓祈盼风调雨顺、龙凤呈祥,便将弄玉、箫史隐居的鸿固塬改名为“凤栖塬”。

2.何将军山林。位于上塔坡所在的凤栖原上下,据《西安通览》记载:“唐天宝年间,名将何昌期在上塔坡建别墅,名何将军山林,为长安城南名胜。”何昌期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偏将,于唐开元初年屯兵于清凉山(即凤栖塬),晚年在这一带建立庄园,号称“山林”。诗圣杜甫游览何将军山林,留有诗作15首。北宋学者、史志学家张礼在《游城南记》中,对杜甫游何将军山林的气势和范围进一步叙述:“何将军山林今谓之塔坡。少陵原乃樊川北塬,自司马村起,至此而尽;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东,韦曲之西。山林久废,上有寺,浮屠已废,俗呼为塔坡。”此后,在元、明、清、民国及当代学者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对何将军山林作过考察、论证和注释。

3.清凉寺。建于隋代仁寿年间(—),曾名“真寂寺”,距今已有1余年。唐时曾改名“崇福寺”“化度寺”。唐贞观年间,澄观法师常往清凉山上清凉寺传经礼佛,弘扬华严经,后被唐德宗赐号“清凉国师”。在享年岁的人生中,身经九朝,曾任七位皇帝之师,被赐封为“教授和尚”“镇国大师”等多种称誉。金大定二年(),由法演法师主持扩建清凉寺院,并在寺院东侧清凉山上修建七层砖塔,为寺院取名“清凉寺”,被敕为清凉寺院。明嘉靖二十八年(),清凉寺进行重修。民国23年(),住持智朗再度修葺,设置“天地洞”“百神洞”以及“古清凉寺”,从而香火不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长安县法院、长安县供销社干部培训班和塔坡小学等单位,曾利用清凉寺的闲置房舍进行办公和教学,以后陆续搬迁。“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寺院土地由生产队开垦耕种。近些年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清凉寺终于得以重建,目前正在实施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基建工程。

4.连战祖母沈太夫人墓园。原中国国民党主席、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墓园位于清凉山西坡下的清凉寺东南角。沈太夫人本名沈璈,字少云,是台湾殷商沈德墨之女,明诗习礼,是一位典型的娴淑闺秀。清光绪二十三年()与有远大抱负、曾撰著《台湾通史》的台湾名士连横结婚。年,连横在上海去世,其子连震东搬迁父亲灵柩葬台后,将母亲沈少云接到西安居住。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为了安全,连震东奉命将“西京筹备委员会”的档案材料等贵重物件搬往上塔坡清凉寺疏散隐藏,家人也随迁至附近的杜城和东姜村。年,沈太夫人在东姜村逝世,连震东遵母命将沈太夫人葬于清凉寺的东南角,托付亲友每年清明、寒食代为祭奠。连震东后去重庆携家人返回台湾。年5月1日,连震东之子、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偕家人到清凉寺祭拜祖母沈太夫人,参观晋谒清凉寺佛堂,行了布施,并亲笔题写“佛法无边清凉寺”;7年9月5日,连战再次来清凉山祭祖,并向清凉寺僧众对其祖母墓地的维护表示谢意;年4月3日,连战第三次来清凉寺祭祖,对清凉山和清凉寺的开发建设极为赞赏,表示愿为清凉山的环境美化出一份力,并欣然挥毫,为寺庙题词“璞真纳清凉,福地有圣泽”。目前,沈太夫人墓园已成为一种寻根的象征,在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井勿幕之墓。位于上塔坡村北的清凉山上。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渊,陕西蒲城人。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民国7年(),赴凤翔劳军途中,于兴平南仁村被害,终年31岁。遗体原葬蒲城东门外,民国35年(),迁葬上塔坡村北清凉山,建有陵园,墓前修有青砖碑楼。青石墓碑上刻有蒋介石亲笔题字“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文化大革命”中墓园被破坏。年10月,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墓园得以重新修整,竖立石碑一座,正面刻“井勿幕先生之墓”。

肖(萧)家村

位于西安市北二环未央路立交桥西南角,与西安市交警第八大队为邻,与西安公交六公司隔路相望,南与西安市气象学校相连,西临邮政东路。下辖2个村民小组,辖域面积0.平方千米。年户,人,耕地亩。年户,人,耕地亩。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后,村中大部分土地因修西安市北二环和经开区各类项目的开发被征用。年户,人,剩余土地多亩,用于村中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至目前已无可耕地。年末户,人。有姓氏80多个,其中肖姓人,占总人口的34.5%;胥姓于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迁入,现有人;李姓于咸丰末年()迁入,现有53人;王姓于光绪末年()迁入,现有58人;张姓55人;郭、史、秦、齐、焦、翟姓及其他姓共人。

据史料记载:肖家村原址为唐代皇家禁苑,以肖姓居多得名,清嘉庆《咸宁县志》称肖家村。

又据相关史料证明,今肖家村肖氏家族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第代后裔。汉高祖六年(公元前)萧何将其全家从江苏沛县迁入汉长安城,居“讲武里”(今未央宫街道办讲武殿村)。汉惠帝二年(公元前),萧何病故葬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塬。汉惠帝(刘盈)七年(公元前),萧何家人又从讲武里全部迁居至汉长安城东关西清街(今肖家村)。此后肖氏家族延续至今。

年震惊全国考古界、轰动西安市市民的特大新闻,即埋藏在地下两千余年的西汉美酒,在一单位工地施工时被挖掘出来。这一考古发现,西汉美酒名噪一时,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时隔数年,人们仍议论纷纷,尤其是肖家村村民,每谈起此事,倍感自豪和无上光荣。

年4月,村民肖秋马在村东南方施工中挖出两块石碑,一块篆刻有“明故听选官沣涯萧君之墓”,另一块篆刻有“明故听选官沣涯君墓志铭”。墓志铭碑上共刻有多字,有一段这样的话:“按萧氏长安大族也。其居西清街尤显著,世传以为酂侯之后。”故一般传说萧氏家族是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

年4月17日《华商报》刊登一篇题为“中轴线施工发现明代墓”的消息。在西安南北中轴线道路施工中,在方新村附近发现“此为明代萧公儒与妻子刘氏的合葬墓”墓志铭牌。从墓志铭得知,萧公儒为萧何后裔,其官职为明代按察使前监察御史。从西汉美酒的发现地和明代两块墓志铭及萧家村所住位置推究,西汉丞相萧何是萧家村人的先祖。

西安解放前,肖家村的先辈们就在汉长安城西查村(现汉城街道办西查村)附近的萧何庙和墓葬地进行祭奠活动。据传,村里原有良田百顷,是汉高祖刘邦给萧何的封地。最早的村名叫西清街,据推算该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而不是地方志上所说的“清乾隆年间建村”。

对于“明代肖公儒与妻子刘氏的合葬墓”墓志铭牌,肖家村人视为村宝,把它镶在原村委会的墙壁上。因它记载着肖家村的历史,为此,他们还忙于肖氏家族家谱的搜集整理,用肖氏家谱进一步证明其祖先是西汉丞相萧何。

秦代时,今肖家村属咸阳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至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属长安县。北周明帝二年(),属万年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万年县改名为大兴县。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1),改大兴县为樊川县。金世宗(宗颜雍)大定二十一年(),又改樊川县为咸宁县,属咸宁县红庙坡厫管辖,直至清朝末年。

民国20年(),撤销咸宁县制,其辖地并入长安县。民国23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后,属龙首联和龙首乡管辖。民国34年(),龙首乡改为归西安市第十一区管辖。

年5月,西安解放,属第三乡人民政府管辖。年4月,属未央区第三乡人民政府管辖。年,未央区第三、四两乡合并组成马旗寨乡。年8月,肖家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年8月,马旗寨乡改为马旗寨人民公社,肖家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肖家村生产大队(简称肖家村大队)。年,马旗寨人民公社和未央宫人民公社合并组成大明宫人民公社。同年8月成立生产管区,属大明宫人民公社马旗寨分社枣园生产管区管辖。年,未央区撤销大明宫人民公社,恢复马旗寨人民公社建制。年10月,马旗寨人民公社更名为跃进人民公社,是跃进人民公社属下的一个生产大队。年5月,跃进人民公社恢复为马旗寨人民公社。年,马旗寨人民公社改为大明宫公社,南康村、肖家村、岗家寨、曹家庙四村组成胜利大队,至年2月未变。年3月,恢复乡建制,成立肖家村村民委员会,归属未变。年2月,属二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年8月,归现张家堡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未变。

历史上的肖家村人基本上都是以务农为主。年末有劳动力人,其中从事农牧副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年末有劳动力人,其中从事农牧副渔副业生产的劳动力人。随着西安市城市中心的北移及肖家村所处的特殊位置,村民们的就业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年村里办有集体企业10家,私营及个体户40余家,从业人员人。年末劳动力总数人,有私营企业30家,个体工商户家,从业人员达人,这些人员90%都是外村或外地打工者。本村只占10%。从年开始,对于剩余的多亩地,村委开始投资房地产业,建起肖家新村住宅小区,又自筹资金建商业门面房1.9万平方米;招商引资,建成汇能汽车配件城。第一村民小组以土地为投资,与陕西伊势威集团建成伊势威汽车销售城。第二村民小组以土地为投资与大明宫建材市场合资,建成城北轻工业批发市场。另外村里有私营、联办企业10家,村民私人拥有挖掘机5台,装载机2台,各种运输汽车20多辆,这些机械多用于周边各项目的土方施工和运输。年至年期间,村中流动人口从1.5万人增至3万余人,大部分村民坐收房租,况且各户收入每年根据居住的位置,少则3万—5万元,多则10万—20万元。

年至年,西安市修北二环和建北二环未央立交桥,该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年12月,该村用部分剩余集体土地开始投资房地产业,建起了萧家新村住宅小区,建住宅楼4栋共2.5万平方米,还投资23.6万元,硬化全村道路1.3万多平方米。同时完成自来水入户和修了下水管网。7年,村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年12月5日,城中村有形改造(整村拆迁)平稳启动。年5月拆迁完成。年7月31日,肖家村城中村改造安置楼建设暨名京九合院项目开工。年10月,撤销肖家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肖家名京九合院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均纯收入年元,年元,年元,7年元。从年开始,因张家堡街道办事处辖区村民已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户籍,未央区对其不再考核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而是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供支配收入,肖家名京九合院社区年末已达元。

年前,肖家村村民住房大部分为土本结构,只有极小一部分为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年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年人均住房面积29.5平方米。至年12月整村拆迁前,村民各户都盖起了三层或五层小楼房,盖六层以上的不在少数。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在平方米以上。回迁后每户可分得3—6套单元房,也有不少户可分10套以上。

肖家村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村庄,尊师重教,每逢教师节,村里都要向中小学送去慰问金。对于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女,在考上当年村里每个学生发0元补助。从年至今,已有名本村大学生领到补助。

清朝以前有为相的还有为将的,更有诗人和文学家。辛亥革命后该村新出名人有:

萧汉三,北伐时期追随杨虎城参加靖国军,先任文书,后管军需。年,杨虎城被蒋介石解职后,感到蒋排除异已,遂有意退隐,萧汉三深解其意,便将自己在西安九府街(现西安青年路中段路北)的40亩宅院送给杨虎城作公馆,杨此后将宅院起名“止园”,取意“仅止于斯”。“西安事变”后,萧汉三对政界、军界心灰意冷,遂解甲归田,回萧家村务农。年去世,享年84岁。

郭老大,民国时曾任陕西省凤翔县长,书法有一绝,能用左右手同时在宣纸上书写书法,在西安、凤翔等地均享有盛名,村里留有墨宝数件,至今郭仲利还保存着一幅作品,内容是“画人画手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20世纪70年代在村中去世。

肖家村村风淳朴,村里组织有锣鼓队、秧歌队,原建有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从年开始,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元生活补助;对于80岁以上老人每年老年节和春节进行慰问,每次送元慰问金和礼品,每年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年至年被评为省市“小康示范村”。

根据村里年长者讲,原来村东、西都有门楼,均为用石条和大城砖砌制而成。门楼上镶刻有“西清街”和“钟灵毓秀”七个大字,而且上面和旁边都建有巡夜的打更房。村四周都是用土夯筑的高大围墙(年后被毁),村内东西门旁有官碾垛,户族中有私碾8垛。即老人们所说的“八垛十碾”。当时只有东、西两门通向外边,村外有四通八达的道路。村西门口有一棵余年的古槐树,树东立有青石碑一座,碑上刻有村史。20世纪70年代二队修仓库时当廊沿用,年村中铁工厂炼铁拉去砸碎当作炼铁辅料熔化。有关公庙一座。再向西有菩萨庙一座,占地两亩多,庙内有参天柏树三棵(此庙在年前后曾做过学堂,年左右拆除)。村外西北角有三元宫一座,占地4亩多,年作为小学。村外西南角有火神庙一座(已毁)。村西北方向有墓冢四座(年后被平)。村外东北角有土塔两座,塔旁地下有汉代皇家花园浇灌花木的砖管箍筑的流水管道遗迹(老人们称这里以前为御花园子)。

村墙内原整村占地总面积.05亩。年4月村民萧秋马在村东南方向挖出两块石碑的地方,是肖家村肖姓之人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祭祖扫墓之墓地之一。在此墓群前,当初置有石羊、石人(翁仲)、石马桩及石水槽等。墓群周围有归肖姓用于祭祖的草地5亩,清明节当天,集体在此祭奠祖先。在此祭祀完后,又一起前往汉长安城内西查村墓地祭祖。墓地周边有15亩土地租给当地人耕种。据传这里原存放有肖氏家族的家谱(据传被蓝田县萧家坡人收存)。另外,据老人讲,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门前的两匹石马就是从肖家村迁出的。

阁老门村

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内、未央宫街道办驻地东北1.5公里处。5个村民小组,户,人,村域土地亩,其中耕地1亩。驻西安市供电局未央宫供电所。

相传明洪武初年有村。唐代以中书省舍人年资长者为阁老,后对中书、门下两省重要官员皆称阁老。村南有汉长安城覆盎门遗址,后人俗称阁老门。清嘉庆《长安县志》称阁老门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分为阁老门南村、西村、北村(民国时称中村)三村,民国初年又形成新北村,现为一村。

民国时期,阁老门是辖区内的大村庄,主产粮食,但村民生活贫困。

新中国成立初,有户,人。土地改革中,划定地主1户,贫雇农户。合作化以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梨、桃、蔬菜,并在村东南部划拨土地为养猪户开辟养猪场,同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年果树面积亩,蔬菜面积亩,年末生猪存栏头。有运输汽车7辆,拖拉机5辆,收割机3台,村办企业12家,个体企业4家。农民人均收入元。20世纪90年代后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相继引进绿宝花卉公司、未央宫秀美园等花卉苗木项目。

年,全村农业总收入万元,乡镇企业收入4万元,多种经营收入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

该村是未央宫街道的种桃大村,种植面积亩,产桃吨。其“未央二号”和“水蜜桃”颇受客户青睐。

年,该村知名人士,原国民党第38军军械处处长郝振儒在村西自家果园内兴办慈幼小学(今未央区兴丰路小学)。当时,张学良将军曾资助修建校舍之木料。

郝氏家族在阁老门是大户人家,年土改,被定为地主。郝家的全部土地和房屋被没收,只留下厢房和上房。郝家弟兄三人,老大郝金声、老二郝骏声、老三郝家声都参加过黄埔军校,同为洛阳分校的学生。老三郝骏声曾是杨虎城将军部队的军需处处长。老三郝家声随38军孔从洲旅参加中条山战役。

来源:西安地方志









































补骨脂注射液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clqk/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