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一部电影:大空头()。
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蝙蝠侠ChristianBale,高司令RyanGosling出演,布拉德皮特等巨星客串。叠加导演的镜头表现能力和剪辑,客串的明星在泡泡浴里喝着香槟给你讲证券知识,本来很无聊的金融题材被讲述的妙趣横生。
电影的背景是年全球金融危机。几个眼光独到的鬼才在年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在金融危机中大赚一笔。
电影海报四路人马的同一个目标——做空四路人马:两个基金经理和他们分别的小跟班,两个创业小青年,一个银行职员,他们要么凭借自己对行业的了解,要么爆肝文件,要么实地考察取证,识破这场上至银行投行,下至脱衣舞女的“狂欢”,瞄准了千禧年初的金融大泡沫。
逆流而上,对冲整个世界的市场。
想要弄懂他们的套路,我们要先理解两个概念:
“次贷危机”和“做空”
玛格特·罗比(饰自己),泡泡浴香槟激情开讲该演员也是“华尔街之狼”里女主的饰演者。狼总金融诈骗入狱了,狼姐客串另一部电影来讲解金融知识,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
一.次贷危机首先,次贷是什么?
字面上理解,就是“次等”的贷款,主要就是信用差,大概率还不起的房贷。
怎么会出现次贷呢?银行不应该把钱借给还不起的人呀。
且慢,我们从房贷和银行的发展讲起。
大多数人买房子都不会全款直接买,会向银行贷款按揭。万的贷款,假设年利率4.9%,银行要等三十年才可以连本带利的多万收回来,赚利息的周期太长了。
于是有个叫路易斯的人,想出一损招:
我们把房贷债券卖掉,不就可以快速拿钱了?
如果正常进行,这个交易对买卖双方都是有益的。
买方持有的债券收益率可高了
卖方银行抽成佣金,大银行甚至可以赚几十个亿。
好生意大家都想做,慢慢银行发现组成证券的房贷不够用了。毕竟,买房子的人和能还得起房贷的人也就那么多。
但银行还想扩大交易量赚钱呀,怎么办?那就卖那些风险更高,可能还不起贷款的房贷的债券咯。这样就可以一直卖债券啦!而且债券卖出去了,风险就不是自己承担了。
对了,这些高风险的房贷,就是:次级贷。
引用电影中的一个比喻。米其林餐厅中,只有当天的鲜鱼才能做成主菜,那昨天没卖完的鱼怎么办?就煲成海鲜汤卖呗。
对于次贷,一样的道理。银行吧次贷打包成各种花里胡哨的金融证券产品,想办法整上“更高”的信用评级,继续卖~
而且,银行发现卖隔夜鱼——次贷能赚钱,于是就疯狂放次贷。毕竟当债券卖出去了,还不起债券的损失也不是自己承担。
但,仅仅如此不还能构成一个“危机”
银行将债券卖给买家A,买家A往往不会真的花十几二十年等债券变现,而是继续把债券卖给了买家BCDEF,乃至全球的投资者。
就这样,构建在不坚实的底座上,市场越来越狂热,泡沫越吹越大:BOOM。
二.买空
买空的主体(人)叫做空头。
简单来说,就像买保险一样。我给我的房子买火灾保险。房子没事,皆大欢喜,我交保险费给保险公司。房子真的着火了,保险公司就赔偿我的损失。
但空头“买空”的房子,甚至不是自己的房子。保险一次买份!这样一来,空头们倒希望房子烧起来。
空头“买空”的行为,就像和市场在对赌。市场下跌,空头赚钱,银行和投行赔钱。市场上涨,空头得继续支付巨额的“保费”。
电影中的四个“大空头”,做空泡沫的底气来自于他们搜集到的信息:Michael爆肝文件,看了没有人会看的冗长资料,找出了漏洞;Mark直接走访房地产商,调查到夜店女郎都贷款买了5套房而无力(不准备)偿还房贷;还有深谙漏洞的银行职员和捡漏的创业大学生。
电影剧照-“蝙蝠侠”饰演基金经理Michael,大空头之首
电影突出主角不同凡响的洞悉力的同时,也集中表现出“空头”们等待房市崩盘的过程中的痛苦:老板质疑,客户撤资,同行嘲笑,自我否定。
和他们对赌的投行的博弈,以及资金链短缺,杠杆加持下破产的威胁,都化为重重压力,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演绎出来。
Mark在股东大会上发言:房地产的机会是零!电影中很精彩的一幕是拉斯维加斯的投资者大会。几路空头人马汇聚在这里,打听信息,买CDS(买空的“保险”)。在狂欢者的大会上,看破的人和蒙在鼓里的人正面交手,大家都以为对方是蠢货。
信息的迟滞与不对等,让空头们有了发大财的底气。
布拉德皮特-饰演金盆洗手的前银行职员电影的时间线是封闭的,大家都知道结局——年次贷危机,房地产垮台,空头们在危机中发财了。
但电影也没有止步于此。
在投资者大会,皮特饰演的Ben怒斥那两个即将赚钱而兴高采烈的创业大学生:你们在和整个美国对赌,如果你们赢了,千万人会失去住所,破产。
片尾-事实叙述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四个大空头,在金融危机后并没有过上我们期待中纸醉金迷的生活——变成新的“华尔街之狼”。他们有的隐居了,有的开起果园,有人反而被FBI审讯。
金融危机下,没有一个人是幸存者。
Michael的基金盈利后,公司早已解散,只剩下他一个人了电影很棒,推荐看。客串的明星,歌手,大厨(真的!)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次贷危机的始末。演员们演技在线。晃动感的手持镜头和蒙太奇手法穿插的摇滚乐,莫名的切合金融市场和华尔街拥挤急躁的风格。
看似光鲜的主角,穿着皱巴巴的西装,抢着出租车,骂着投资者,穿梭在纽约的街道。赚了几十个亿后坐在天台发愣,是狂热,也是冷静与反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