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火种计划赴苏州分行学习调研侧记夯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年秋季学期和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年初,建设银行遴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在总行党校进行了党性淬炼。4月份,学员分5组赴11家分行开展新金融“火种”计划,分行现场教学,学员实地调研。现将学员学习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悟形成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系列报道之一。

夯筑金融“水利设施”

灌溉“苏式”美好生活

──新金融“火种”计划赴苏州分行学习调研侧记

古语有云,“吴中好处是苏州”。苏州是有着年历史积淀的江南古城,无处不见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文化印记;苏州也很现代,波光粼粼的金鸡湖与轮廓独特的地标建筑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气质骨架。作为扁平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行,苏州分行依托集约化管理特有优势,自上而下传导树立“开放共享、协同创新、赋能社会”发展理念,精准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突出国有金融人民性、时代性和科技性特征,通过在经营内容、发展模式和商业逻辑上率先求变,为突破传统业务定式、打造“第二发展曲线”积势蓄能。近期,新金融“火种”计划第二小组学员来到苏州,收录剪影新金融在苏州实践的生动片段。

率先改革“破冰”打造政务示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住房金融涉及管辖部门较多,也事关着千家万户,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不动产登记办理周期长、程序繁、材料多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群众满意度,线下传递材料真实性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金融风险。苏州分行以破旧立新的勇气,攻坚政务改革领域“硬骨头”,在全国首创“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平台,推动相关部门实现简政放权式改革,提升了民生服务便利性。经过流程优化和数据交互,申请抵押登记不再需要重复提交抵押合同“四件套”,抵押登记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左右,一般注销登记减至当天完成。“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口号不再是喊在嘴上,而是变成了一桩桩利民惠民的实事。

新金融的重要逻辑是在对外赋能过程中坚持“义利合一”目标,既能展现社会担当,充分做到“利他”,又能体现经济效益,实现“利己”。仅以电子权证创新为例,每年单此一项就可为苏州分行节约近万元费用,更为关键的是平台增设资产查封、顺位抵押信息自动推送功能,以前的电子权证造假、顺位抵押查封等问题将不复存在,降低了抵押物悬空风险。目前,当地政府已将其作为行业标准在全辖范围移植推广,形成了房产登记领域著名的“苏州模式”。

加持GBC三端助力内需“苏醒”

疫情之下工厂停工、快递停运、消费停摆,各行各业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消费券政策既助力政府激活内需,也是我行实现商户客群“场景打造”、零售金融“生态营造”的难得机遇。“总行指方向、分行抓落实”,在总行召集承接政府消费券发放专题会议后,苏州分行随即展开行动,力争“想在政府前、做到对手前”。当苏州政府投放消费券计划刚一出台,等不到其它银行反应,一份较为成熟的方案就已经摆在了政府部门案头。经过了解,苏州高新区拟采用云发放方式,总额较高,且方式新颖,苏州分行紧盯这个关键区域,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全力推进,最终独家承办该区40余种电子消费券,全面覆盖餐饮、汽车、景区等10大行业36个头部商家。基于前期的成功经验,苏州分行又相继拿下太仓、吴中等地消费券合作项目,累计在全市3万余家商家发放近3亿元消费券,拉动消费数十亿元。苏州老街再度人流如织,烟火气又回到熟悉的城市,以“食娱购宿”为特色的姑苏经济焕然“苏醒”。

科技赋能争当社会治理“好帮手”

“放管服”改革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政府效能的重大改革之举,改革是否到位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为群众办事带来便利,“互联网+政务”便是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江苏“互联网+政务”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长期以来互联网头部企业对当地智慧政务牢牢把持,将银行完全挡在了数字政府的门外。抢滩政务生态体系建设,就占领了客户信息入口,而失去了这一先机,可能失去的是一整片业务蓝海。江苏分行保持了战略清醒,抓住省政府“互联网+监管”平台项目招标建设这一少有契机,集全行之力成功中标总集成商,创造了6个月时间完成系统上线的“建行速度”,运行期间累计汇聚监管数据3.5亿条,数据准确率达%,位列全国第一。作为“对监管的‘监管’”平台,分行后期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围绕事中监管重点领域,及时提示了省内多起关于食品安全、危化储存的风险事项,有效避免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从当初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刮目相看,从竞价评标到主动邀约,江苏分行从智慧政务“旁观者”转型为数字政府领域“共建者”,未来还有望从数字平台“共建者”转向政务创新“引领者”。

“互联网+政务”实现“优政、惠民、兴企”,背后是传统商业模式创新和银行服务格局再造,本质是国有银行的主动担当和服务自觉。据统计,江苏政务网系统涉及省内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基本信息,个人用户量高达万户,分行全面推动数据开发与高频应用相融合,成功与“我的南京”“灵锡”“我的连云港”等智慧城市APP内嵌外联,并在网点STM同步加载婚育、社保等政务服务事项余个,累计服务人次超过万,切实把“政务大厅”建在了百姓身边,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办、指尖办、就近办”。

产品“触网”扩销农民致富有路

农产品生产周期固定,短暂性供过于求,叠加流通成本等因素,常常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要兼顾好农民增收和群众实惠,做到既不“谷贱伤农”,又不“米贵伤民”,减少非必要流通环节才是关键。我们来到太湖之滨的吴中区东山镇,这里临山傍湖、气候温润,“中国四大名茶之一洞庭碧螺春就产于此”,吴侬茶社社长老宋指着漫山遍野茶园说到,“户农户、亩茶园,年产量达公斤,我们后来还加推了品茶观光等项目”。但带头人老宋心中始终有一块沉沉的“心结”无法打开,“成本高、采摘期短、价格又不稳,常常受到外地仿冒品冲击,产销量难以达产丰产”。乡村振兴、电商先行,苏州分行抓住数字乡村战略机遇,依托我行善融商务平台,把直播间开到了田间地头,让消费者犹如身临其境,买得放心,这样的“代言”效果出乎意料,当季就销售该社碧螺春近盒。近年来,苏州分行创新精准扶贫方法,配合打通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有效链接农副产品供给与城市居民需求,增强农业自身“造血”功能,水果、生鲜、茶叶等一大批具有苏州特色的农副产品纷纷“上网”“触电”,迅速走向全国普通消费者。

科技赋能平台守护“文脉”安全

过去机构业务往往立足于延伸性投入等传统老路,部分项目业务边界不清、投入产出倒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科技为统筹社会效益和成本收入,构建“政务+金融”公共服务生态体系提供了可能。以学校为例,近年来中小学食品安全问题屡次成为社会焦点,“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安全”是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的夙愿。前身可沿革至北宋范仲淹创办府学的苏州中学,现在已是苏州重要文化命脉,苏州分行与苏州教育局联合打造的“阳光食堂”综合服务平台也率先在这里试点。要做好校园食堂管理,安全性、科学化是两大核心要求,苏州分行敏锐抓住食堂管理痛点,从“食品安全”和“食堂反腐”两个维度入手,不断优化学校“阳光食堂”平台建设。平台安全板块立足食材溯源,创新将食材配送企业统一纳入监管,可准确追溯食材供应责任主体。同时,平台又打造食材采购招投标、资金支付线上全流程监控等功能,数据可同步传输至教育、纪检、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实现数据“一点输入、多点应用”,确保校园采购阳光、公正。金融科技护航校园食堂,搭建起了食品安全“防火墙”,家长不再为学生饮食揪心,对建行这一创举纷纷点赞,学校不再有管理后顾之忧,银校合作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深耕创新内核蓄力发展“引擎”

金融科技不是盲人摸象式独角戏,而是推动科技开发与客户需求交互融合的双簧。一直以来,苏州分行将科技和创新视为业务发展源动力,系统内第二家产品创新实验室便落户在此,针对区域内不同产业门类、不同创业阶段客户量体裁衣,现已形成较为系统化、定制化产品服务方案。苏州产品创新实验室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医“前店后厂”经营理念,分行在中后台设立有“产品创意工厂”,有效整合产品创新、数据管理和金融科技等职能,通过创意集成、场景模拟、可用性测试等途径,将创新概念转化为可视化产品,形成分行特色场景平台和自主孵化空间。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分行又在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等前端市场设立科创服务中心,作为“专营店”对新产品进行应用推广,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客户匹配不同投融资服务,进一步增强产品适配能力,一系列具有较强影响力新产品如“城乡合”“助科赢”等皆由创意工厂推出,投入当地市场后获得良好反应。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网密布的苏州地貌与新金融“水利工程”的底层逻辑异曲同工。苏州分行辐射江南水乡,正全力践行新金融发展模式,不断深化新金融服务内涵,努力争当苏州建设“国际化田园大都市”的主力军,用实际行动传承新的姑苏故事。

END

执笔人:李林卓、陈谌、周若龙、张甲霖、孙艳、沈鹏飞

编辑/小新

猜你想看

围观

新金融火种计划|江苏分行学习调研侧记:引“金融活水”泽“水韵江苏”

热文

新金融火种计划|贵州广东调研侧记:水到之处万物皆欣欣向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niangudus.com/gsjj/22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