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里施卡·佩特里(GrischkaPetri)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后。
博物馆伦理学如今已进入了数码时代,图像及其相关版权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法律条款被视作道德标准的底线。因此,有些人可能倾向于相信:版权可以在合乎道德标准的前提下,针对如何处理复制权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然而,有两个案例将显示出:版权和权利与复制品的逻辑存在局限性。一个是近期发生但已经广为人知的案例,另一个案例的发生时间较早却更加有名且更具有争议性。它们反映出,当代博物馆有一些立足于版权之上的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不道德的。在评估使用公共领域艺术品复制品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之前,应先重新划定公共领域的范围。
《夏日阵雨》/查尔斯·爱德华·佩鲁吉尼/年/布里奇曼艺术图书馆数据库WikimediaCommons/PublicDomain
这篇论文将从对两个案例的研究开始:第一个案例将涉及在伦敦的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和维基媒体基金会,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起布里奇曼艺术图书馆(BridgemanArtLibrary)起诉科亿尔数码科技公司(CorelCorp.)的案件,这起诉讼于年在纽约某法庭被裁定。接下来,本文将对两个案例涉及的基本版权问题进行评估,并总结一些有关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
1.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和维基媒体共享资源
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建立于年,它与常见的艺术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致力于收集历史名人的肖像。自年起,以圣马丁宫为展馆,临近英国国家美术馆。艺术馆的藏品包含了幅以上的画作以及约幅的纸质作品,如:照片和印刷品。受数字化进程的影响,国家肖像美术馆在21世纪早期为他们的藏品制作数字图像。使用者可以在美术馆的